雙因子理論探討激勵因素 (motivator) 與維生因素 (hygiene) 的差別。經濟問題是人生的問題,而人生不只是物慾滿足,可以簡單的以金錢來衡量。
雙因子理論中討論提高薪資只能改善維生因素,可以降低「工作的不滿意度」;然而與「工作滿意度」有關的激勵因素則不是物質刺激可以帶動的,必須以工作的趣味、肯定與個人成長來等方法來提升。
也許每個人的生活有不同的體驗,做為暑假親子活動,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在家裡的後院蓋了一間遊戲室。從材料選購開始,他們一起鋸木頭、上樑柱、釘釘子。三個人雖然每天忙得灰頭土臉的,看著平地起了屋簷,每每遇到同學或鄰居,總是迫不及待的分享新居的進度與獨家的秘技。辛苦了一個暑假,房子蓋好了,學校也開學了,他們卻未曾使用過那間新蓋好的遊戲室。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協力蓋房子,汗水交織與親子互動的經驗充滿的是「激勵因素」,擁有房子則只是一個「維生因素」。
回首我們的人生,打拼的過程也許是淚水與汗水交織而成的,它讓我們終生引以為傲,因為我們探詢了生活新的可能性。當一個人位處高處,即使有外表奢華的享受,伴隨的往往是面對可能失去的恐懼。多數的人因為未能將這兩種因素有效的區隔,當擁有時卻怕失去,只有藉由不斷的「搶奪」試圖讓自己勉強維持心安,生活過得很不衛生。
想一想,打拼的時候身邊也許沒有很多錢,你會為自己生財的秘技感到驕傲,你感到安心因為你知道錢財的來路。反觀大富如蔡衍明、郭台銘等人,每天看到卻止是數字 (註:這只是維生因子,不是激勵因子) 的鉅額擺盪,因為怕失去,堂堂的「大老闆」卻必須昧著良心為「主子」 (註:多數是他們所瞧不起的官僚) 說話,這種行為跟被閹割的太監有何差別呢?
藉著理解這個雙因子理論,希望大家能夠以有限的生命來拼「有意義」的經濟。
維生因子 vs. 激勵因子
ReplyDelete雖然提高薪資可以降低「工作不滿意度」的維生因素,卻沒有辦法提高「工作滿意度」,後者必須仰賴工作的設計,包括趣味、肯定與自我實現等激勵因素。
維生因素 - hygiene 一般是有形的,取代性較高,例如台灣可以隨時被中國取代;激勵因數 – motivation ,通常難以名狀,因此難以替代,如人格的尊嚴,台灣的民主等。財產的增加是維聲因素,人性的肯定與尊嚴是激勵因素,前者可能有數量上的增減,後者則是旁人無法取代的。
有些人將維生與激勵混為一談,願意以尊嚴換金錢這是個人的選擇,原本無可厚非。然而卻因此產生偏執狂,在擁有的時候反而懼怕失去,失去有形的維生因素也葬送掉無形的激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