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政府無可期待,人民只好捲起袖子自己來。然而經濟問題千頭萬緒,各個門派不同的理論捉對廝殺,並沒有存在一個絕對可行的方針。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一篇文章,與一般致力於提供的「解藥」的不同,它試著探討病因,也許是一個好的討論起點。
本人對於經濟所知有限,整理翻譯的過程難免出錯,希望在討論中可以得到高人的指點,得到學習的機會。
原文網址與個人的心得整理如下: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why-do-economies-stop-growing-
(編者按:由這張圖想到聖經啟示錄的末世預言,2012神可能要處理資本主義,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大家不要失去盼望)
(編者按:由這張圖想到聖經啟示錄的末世預言,2012神可能要處理資本主義,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大家不要失去盼望)
多數經濟政策有意無意間都隱藏有一些負面的因子,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不可延續的元素(elements of unsustainability),為了永續的經營,必須及早認清這些不利因素適當的因應。以維持經濟的穩定成長,以下是一些清單:
- 均衡發展的必要,可以藉由進口降低成本。但是長期仰賴進口,則會傷害本地勞工。然而保護主義的成本更高,比較好的方式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以照護轉型期間受影響的個人與家庭並輔導其配合轉型。使用這樣的結構彈性可以因應科技改變與國際化的影響。
- 資源的分配不當也是經濟發展的殺手,眾所周知投資於基礎建設、教育與公共財可以加速成長,但是一般經濟政策只著眼於短期的獲利,容易於產生「收租」的心態,而干擾了成長所必須多元性。
- 近代已開發國家所發展的消費型經濟具有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它造成債台高築與價格的過熱,以及其所伴隨而來的投資驟降。消費型經濟在國內整體需求超前之時看似有效,其後急轉直下則產生所謂「經濟的硬著陸」。投資型經濟採取消費型經濟的反向做法 ,也有其潛在的缺限,目前中國就是面臨這種後繼無力的窘境。
- 機會與收入分配的不均也是永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多數人雖然可以接受因為天分與個人工作偏好所產生的所得差異,但是容忍並非沒有限度的。當超過界線之後,人民必須透過政治手段尋求解決,目前「它馬的」政府一昧向財團靠攏,結果只有造成社會的不安與生產力的降低,這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困境,「它馬的」根本無視問題的存在。
- 目前世界經濟最嚴重的是國際生產過剩的問題,過去30 年左右總產出有三倍以上的成長。成長率高的開發中國家約有 40 億的人口擁有已開發國家的收入與消費水準,現有經濟發展策略必須適當的調整﹝(編者按:另一篇文章中探討「工作」的性質與目的是否應該重新定義,工作也許不再只是為養家活口)﹞。能源與商品價格的上漲是部分的自然調整機制,它刺激替代方案的產生。但是未定價的環境成本,例如全球暖化與水資源枯竭的問題,仍需要嚴肅的看待。
綜合上述,這些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它們具有三個共同點:
- 在不同層面的資財,無論是有形與無形,或是天然資財,受到濫用 (作者將社會的和諧也計入資財的一部分)。如何準確的量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許多資財因為沒有經常性的或有效的加以測量而被疏忽。馬政府嘴上只會用少數總體經濟指數吹捧政績,根本沒有用心追蹤,無法提供正確的資訊適時因應。
- 隱性而難以辨識的經濟發展不利因素會產生非常不良的結果,它讓人做出不當的預期,使得系統的調整難以進行。改正過去投資的錯誤,同時進行未來發展必須的投資是一個雙重負擔。另外若無法有效的進行分配與處理不均的問題,將會產生長期的停滯。
- 許多成長的障礙帶來財政的困難,相對於目前多數經濟學家建議採行策略,在一個合理的期間,適當的管制凱因斯的需求面因素,以進行更永續發展所需的轉型並不會影響財政收支的平衡,反而可以刺激與強化這個調整過程的力道。
當然,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分析,經濟發展停滯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欠缺一個集體需求的結構,這需要做結構性的改變與投資。
相關連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