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連結文章提供一些觀點,非常值得現階段的台灣人省思,個人就理解的心得翻譯寫成,讓我們據以凝聚「台灣共識」:
http://unfinishedscript.wordpress.com/2011/09/07/faith/
文章的標題是「信仰」,基本上闡述面對不定的未來,我們需要改變一些「舊」的習慣。一開始談到幾個心理學的概念。主要有所謂的 distinction burst ,它的意思是斷念,也就是人一開始對於改革也許興致勃勃,但是幾番的挫折,人就可能會放棄希望,被歷史的洪流吞噬。
作者提到一生奉獻的泰瑞莎修女的人生也曾經對上帝產生「憂慮」,作者將這樣的憂慮稱之為 Sacred Doubt,我將它翻譯成「神聖的憂慮」,下面的文字釐清一個重要的觀念,我提供雙語版本,希望大家可以深入的理解。
quote
“In these days, when certainty not only undermines our search for the truth and our capacity to love but threatens us with destruction, perhaps what we need is the type of doubt Mother Teresa felt—sacred doubt—that births humility and compassion that paradoxically proves faith more than any creed or dogma.”
現實的生活不只阻礙我們對真理與愛的追求,更隱含著毀滅的威脅,我們需要擁有泰瑞莎修女一樣的憂慮 - 神聖的憂慮 (sacred doubt) - 藉由啟發謙卑與熱情來強化信仰 (譯者按:憂慮讓我們感覺無助,了解除了信靠上帝別無其他選項,就是再憂慮也不放棄希望,保有盼望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在信仰下的憂慮)﹞。
unquote
為了超越現況,我們必須藉由對願景 (未來 的信仰,或稱盼望),它不一定是宗教式的信仰,甚至不需要是具體的,它只是一種圓夢的信念。過程中我們也許需要有人來帶領協助我們凝聚共識,整合我們對未來的盼望與可能的憂慮,做為計畫推動的參數。
特別說明,共識不是行政領導人間的共識,因為在民主國家,政治人物可以隨時加以替換。共識的形成必須經過公開的辯論,必要時得尋求民主的機制來協助做成共識。在共識的凝聚過程中,政治人物只是引言人,提供共識形成所需要的相關利弊得失分析資料,他們沒有權力替人民做成決定。
第一步要認清形勢勢險峻的,接著是要保持高度的彈性,因為我們面對各種的可能性,然後要設定目標,排定優先次序,步步為營,群策群力,往共同的願景邁進。
神聖的憂慮應該可以解釋為信仰下的憂慮。
ReplyDelete我們的信仰就是民主、獨立、自主的台灣。
請大家協助凝聚「台灣共識」。
對於 Sacred Doubt 的進一步說明,請參見:
ReplyDelete由耶穌復活再論「Sacred Doubt」
http://papaledbygod.blogspot.com/2011/09/sacred-doubt.html